春节期间环保部将加强空气监测预警 及时发布信息
中小开发商停工或跑路的背后,房地产企业的资金链遭遇严峻考验,中小开发商资金告急。
从现实情况看,欧洲似乎难以为希腊债务危机设立防火墙。当前,饮鸩止渴式的救助措施依然令欧洲命运前途未卜。
根据IMF的数据,明年仅欧洲就有大约6600亿欧元以上的债务集中到期。与此同时,2012年恰逢欧美主权债务与银行债务偿债高峰期。新债只能暂时支撑过度消费,但债务属于硬约束,债务积压最终会诱发债务危机,加速经济衰退。由于债务和币值的周期性变动,提前清算和困境抛售会加速经济走向衰退。下一个救助计划:欧盟确定在2013年6月将EFSF和永久性救助基金欧洲稳定机制(ESM)合为一体,并从中释放1.3万亿美元救助金。
第一项,债权人承受希腊50%债务减记能让希腊债务得以维持吗?根本的问题是,希腊债务危机不仅仅是流动性危机,更是偿付能力危机,而欧盟的救助新方案并没改善希腊的偿付能力。目前法国主权债与德债利差已扩大至20年高位。事实上,当初国企改革中的第一个目标是落空的。
对于民营企业而言,贷款难从上世纪80年代一直持续到现在,而对于央企而言,这从来就不是困难。而长期的问题,国有企业到底谁所有,谁获利?在整个改革过程中被刻意回避。我们可以发现,所谓央企市场化改革,并没有按照我们想象的那样进一步推动中国市场经济改革的深入。可以说央企所表现的这种种生态,实际与国企改革的原初目标已相悖。
客观地讲,经过三十年的改革,国有企业的数量已经大大减少,产权关系基本明晰,政企关系变得相对简单,管理体制也已经基本转向了现代企业制度,经营状况已经大大改善了。央企改革是国企改革核心内容,事实上,1997年开始的国企改革抓大放小,收缩战线,其实就是要抛弃和裁剪中小国企,集中做强做大央企。
就在央企年终盘点自己丰厚利润的时候,2011年对于广大的中小企业而言,则是艰难的寒冬。在央企已然做大做强的今天,这是需要我们认真反思的。为什么民众对央企有一种负担感?至少这样几个层次的原因是我们不能忽视的,普通大众实际上一直在承担央企盈利的成本。事实上不可能达到帕累托最优,也就是不损耗他人福利的情况下,实现利益最大化。
比如2008年国家的4万亿救市资金和当时宽松的货币供给的九成都被央企拿走。人民日报刊发专文,认为央企成绩令人兴奋。但是这对央企来说则是不存在的,央企要么是生产要素的直接掌握者,要么可以通过其特殊的身份轻松获得生产要素。所谓的社会承担,其实就是普通民众承担,大量工人下岗,中小国有企业或者民营化,或者破产都是一个基本的表现。
中国南车、中国北车共享今后两年3000亿元的铁路机车车辆购置投资。1993年分税制改革,为了帮助国有企业脱困,国务院颁发的《关于实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的决定》中这样规定,作为过渡措施,近期可以根据情况,1993年之前注册的国有全资老企业税后利润不上缴,微利企业缴纳的税收也不退库,这一暂时性条款成了后来央企长期不上缴利润的法理依据。
对于普通民众而言,不仅没有任何具体的价值,反而由于央企在市场竞争中不断将自身利益扩大化,不断加强自己的行政垄断能力,自身利益不断受到侵害。也就是说,当央企代理人只有国资委和央企管理者的时候,他们实际也就成为企业的所有者。
整个社会之所以愿意支付这么高昂的成本,倒不是想到将来能得到什么回报。另一方面,它又以上市公司的面目出现,以参与市场竞争和股东利益为理由,回避上缴利润和少缴利润。国企改革中的第一个目标落空 从结果来看,央企做大做强的目标是达到了,但是其他的目标并没有实现。事实上这已经是司空见惯了,似乎已经形成了一种习惯,凡是央企有新闻,一定是坏新闻。央企从亏本到盈利,经历了一个复杂的改革过程。(南方都市报 www.nddaily.com SouthernMetropolisDailyMark 南都网)可以说,央企盈利,并非是国有企业改革成功了,甚至央企的高额利润恰恰说明国企改革的失败。
仅以资金为例,中国没有相应的个人集资管道,资金高度集中在国有银行手中。实际上拒绝利润全民共享,维持内部人高福利高收益。
资金上的富足甚至使得央企一定程度上扮演了金融机构的角色,今年已经出现了好几轮地方政府抢夺央企投资的热潮,一般省份都获得央企上千亿元的投资,像广东这样的经济大省甚至获得了2 .539万亿元的投资。其目的在于能获得更为公平公正的市场经济环境。
全国工商联的调查显示,2011年中国中小企业的生存困境实际上要远远高于2008年金融危机之时,是2000年以来最难的时候。但是所有这些成绩都不能让人忽视一个重要的问题,国有企业,特别是央企和其所有者———广大的普通民众之间的矛盾在日益尖锐,甚至于越来越激化。
就像首任国资委主任李荣融离任时所抱怨的那样,国企没搞好,我被人骂,国企搞好了,我还是被人骂,总之,横竖都是指责。对于政府而言,支付了相当大的改革成本之后,目的是希望做强做大一批国有企业,未来能收回改革成本。经历了近二十年的改革,中国绝大多数的商品已经市场化了,但是生产要素市场迟迟没有放开。虽然在2007年财政部和国资委下达了央企资本收益管理的暂行办法,实际上也仅仅是有条件上缴,而非无条件,最高上缴也仅为10%.央企的高额利润实际并没有弥补当初承担改革成本的普通大众的损失
其目的在于能获得更为公平公正的市场经济环境。正如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刘世锦所指出的那样:当众多公有制成员把权利委托给代理人后,代理人更为接近企业的实际所有者。
虽然在2007年财政部和国资委下达了央企资本收益管理的暂行办法,实际上也仅仅是有条件上缴,而非无条件,最高上缴也仅为10%.央企的高额利润实际并没有弥补当初承担改革成本的普通大众的损失。虽然造成中小企业生存困难的原因很多,但是市场经济改革迟滞化是其根本原因。
在央企已然做大做强的今天,这是需要我们认真反思的。(南方都市报 www.nddaily.com SouthernMetropolisDailyMark 南都网)可以说,央企盈利,并非是国有企业改革成功了,甚至央企的高额利润恰恰说明国企改革的失败。
但是所有这些成绩都不能让人忽视一个重要的问题,国有企业,特别是央企和其所有者———广大的普通民众之间的矛盾在日益尖锐,甚至于越来越激化。也就是说,当央企代理人只有国资委和央企管理者的时候,他们实际也就成为企业的所有者。但是这对央企来说则是不存在的,央企要么是生产要素的直接掌握者,要么可以通过其特殊的身份轻松获得生产要素。事实上,当初国企改革中的第一个目标是落空的。
就像首任国资委主任李荣融离任时所抱怨的那样,国企没搞好,我被人骂,国企搞好了,我还是被人骂,总之,横竖都是指责。遥想1995年全面实行国有企业改革之时,1/3明亏,1/3暗亏,对比2003年组建国资委的时候,所有央企的利润合计为2400亿元,今天中石油一家的利润就达1241.8亿元,足可见国企改革颇见成效。
国有资产不停重组,进而构成了一百多家庞大的中央企业,为了加强央企的竞争力,企业经营者的权力空前加强。这项改革极其庞大,涉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多个方面。
另一方面,它又以上市公司的面目出现,以参与市场竞争和股东利益为理由,回避上缴利润和少缴利润。比如,中国中铁、中国铁建就占据了6000亿元铁路基建投资的主要部分。